看电视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21 16:39:48
看电视教学反思

看电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电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电视教学反思1

第二课时的上课前先进行生字词的复习,再解决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这家人看电视发生了怎样奇妙的事情呢?

采用同桌互读的形式,或在四人小组中展开讨论,学生汇报。当学生读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还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等句子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学生通读上下文后很快找到了答案,再将互相关爱美德引申到课外,让学生运用在生活实处。

在本篇课文中,我还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来造句,以及课外的延伸游戏“摘苹果”,摘苹果的游戏设计在即将下课之时,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而设定的,我觉得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又达到了一个放松的效果。

看电视教学反思2

<>是一篇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写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巧妙地将一个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风尚融为一体。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饱含温情,作者还以“奇妙”为线索贯穿全诗,首尾呼应。

我在教学本首小诗时,先给同学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们爱看电视吗?最爱看什么电视节目?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爱看电视吗?他们各自最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平时在家你们是怎样看电视的?让同学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过了一会,我又分小组进行汇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抢着发言,说出了自己家人各自喜欢观看的电视节目和自己家看电视的时间安排。这时我就顺势引导,我们今天学习的小诗中看电视讲到了那些电视观众呢?他们又是怎样安排看电视的呢?这时学生们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室里呈现出一片书声琅琅,积极思考、学习的热烈景象。

当学习课文进入到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换成京剧;奶奶看京剧入了迷却换成球赛的时候,各小组同学争着发言,展示自己的见解,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激发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热情,整个课堂呈现出合作探讨的热烈气氛,让老师也真正看到了学生成了踏踏实实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习本诗,增强了独生子女爱父母,爱家庭的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言,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看电视教学反思3

《看电视》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学情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情的变化

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现场生成性,也就是教学的过程决定于师生的双向现场活动。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能根据学情的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是可取的教学艺术。

2、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高明的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看电视教学反思4

《看电视》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

教学《看电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时,同学都争着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爸爸明明是个球迷,不知为啥把精彩的球赛关掉’,这个‘关’字用得不对。”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既然是在看着球赛的过程中换成京剧的,就不应该用‘关’字而应该用‘换’字。”多好的想法啊,我便来个顺水推舟:“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到底是用‘关’字还用‘换’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们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

看电视教学反思5

在课文开始之前,我以谜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当学生猜出谜底为电视时,接着我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我觉得这比齐读更有效率,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齐读后某些能力好的学生能够找到答案,而接受能力较弱些的学生就不明白了,所以我干脆让他们自己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去寻找答案。在自己熟读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学会了课后的生字新词。教学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认读,再加上音节去拼读,然后分析生字的结构,部首,组词,接着用比赛的方式小组进行选词造句,以便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但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小组合作没有体现出来,生字的识记能力没有体现等,今后有待改正。

看电视教学反思6

上课了,老师微笑的站在前面,把手背过去。让同学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同学说:“听到了电视娃娃的声音。”老师把电视娃娃拿出来,说:“你们猜对了,那么你们是从那里熟悉电视娃娃的?”同学回答:“看电视知道的。”老师再问:“你们喜爱看电视吗?都喜爱什么节目?”同学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老师又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宠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呀?”同学回答后,老师拿出一个大挂图,是书中的插图,可能是老师自己画的。老师指着图问:“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同学一下就能看出来,是“我”、爸爸、奶奶在看电视。老师问:“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呀?你们猜一猜?”同学各自猜说。“你们可真能猜,看你们猜的对吗?”老师说完,把课题——《看电视》写在黑板上,并让同学齐读课题。

上面的教学环节,老师是让同学联系生活导入课题。“电视娃娃”孩子特别熟识和喜爱,由此引出看电视的话题,同学很感爱好,发言很主动。老师自制的挂图也很精彩,能吸引同学的留意力,对图中内容的描述,同学说的比较简洁,我觉得老师还应引导下去,应让同学详细说说人物的表情及动作,猜想心理活动,这样便于理解课文内容了,由于插图就是依据课文内容设计出来的。

接下来,老师给同学范读课文。我认为这样的支配过早,应在同学自读尝试的基础上,需要老师读的时候再读。这是为了突出同学的自我发觉力量, ……此处隐藏6255个字……

师:谢谢你帮他,不过,可别笑他,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嘛!

生:那么,“打盹”和“睡觉”不是重复吗?能不能只说“我和爸爸都在睡觉”或“我和爸爸都在打盹”呢?

师:好问题!(师笑着看了看刚才回答问题的男生)你还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搔了搔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那好,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再来解决,还有问的吗?

生:“啥时”是什么意思?

生:奶奶为什么不看电视,只看我们?

生:“直叫”是什么意思?

生:“快射门”后面为什么用感叹号?

生:我觉得“好球,好球,”后面也可以用感叹号,为什么课文用的是“逗号”?

生:我们家每个人心里装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不说你也知道?我就不知道呀。

……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深层次的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教促学”的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以学定教。当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我非常高兴。高兴的是学生提的“奇妙”一词刚好是课文的文眼,与我心中确定的教学思路是一致的。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奇妙”一词继续提问题,应该说学生提的三个问题是十分精辟的,我是既意外又得意,这说明一段时间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颇有效果的。因而,我急着让学生按这条思路走下去,马上就问:“你们能通过自己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吗?”准备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没想到,学生说:“老师,我还有问题要问。”我一时有点犹豫,让他们继续问下去吗?会不会打乱课堂教学的条理性?会不会影响教学的节奏?还好,我意识到如果一意孤行阻止他们的提问,会扼杀了他们提问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于是,我让他们继续提问,果然,学生又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课后想想,我心中固有的教学模式还是在不断地发挥作用,我差点又屈服于习惯的力量。我想,老师有容纳学生提问的雅量,学生才有想提问题的欲望吧。

后来提的问题中,有些问题提得较为浅显,比如“咿咿呀呀”“直叫”“啥时”等,可以马上就请同学及时帮忙解决;有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就留待讲读课文时再随机解决。从所提问题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在一节课里,所表现出来的最近发展区是有区别的、有层次的,这也是正常的。我及时阻止了同学对某些学困生所提问题的嘲笑,并借助语言、手势、眼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保护他们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

看电视教学反思14

《看电视》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家看电视的感人场面。整首诗都围绕着“奇妙”来展开,读懂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体会“爱与被爱”的幸福,让学生成为一名知书明理的孩子。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使课文蕴含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引导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动力。

例如:在学习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呢?”当老师把这个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后,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过一会儿再请学生发言,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有的学生说:“我的爸爸爱看新闻联播。”有的学生说:“我的爸爸爱看球赛”,还有的说:“我妈妈爱看电视剧。”还有的说:“我奶奶爱看豫剧。”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喜欢看什么节目。我顺势引导学生说:“那你的爸爸妈妈知不知道你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其中有一位孩子站起来自豪的、大声的说:“当然知道了。“为什么呢?”我接着问道:“因为我的爸爸妈妈特别的爱我,每到动画片的时间,我爸妈就主动给我换频道,而且有时他们还会和我一起看,给我讲其中动画片中我看不懂的内容,时间长了哪个台演什么动画片,什么时间开始,他们都知道的很清楚。“我又顺势引导学生说:咱们有谁和他一样,爸爸妈妈也是这么关心你呢?请举手!”四十多个小手都齐刷刷地举了起来”。看到一幕我就顺势引导又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真爱你你们。老师都羡慕你们有这么好的爸爸、妈妈。他们如此的爱你,可是我们当中有的同学连他们最喜欢看什么电视都不知道,你自己认为你自己做的怎么样?应不应该让爸爸妈妈也感受到你的爱了呢?”

有些孩子说:“我爸爸、妈妈爱看什么节目,以后我会留意,让爸爸妈妈问样感受到我的爱。”我又说“是啊,在生活上、在学习上,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无尽的爱。而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的话刚说完,许多的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抢着回答。有的说:“我以后把电视让给爸爸看。”有的说:“我看到妈妈累了的时候给妈妈看,让妈妈好好休息。”我高兴地说:老师觉得大家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希望你们学了课文以后,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人,会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回报深爱着我们的所有亲人的。你们愿意这样做吗?”同学们高兴地齐声回答:“愿意!”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增强从小就要爱父母、爱长辈、爱所有的亲人的观念。让尊老爱幼的好风尚从小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结果。同时通过讨论发言等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看电视教学反思15

上午第二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第二册第五课《看电视》。整篇课文都在写“我”家看电视的“不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主动放弃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换成别人爱看的频道,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但授课中发生的事情却使我的心异常沉重。

课堂上,讲到文中情深之处,我问学生:“球迷爸爸为什么不看精彩的球赛,而换成了奶奶爱看的京剧?”有的同学抢着回答说:“可能比赛输了,爸爸不愿看了。”有的说:“可能爸爸困了。”当我问到“奶奶为什么又把京戏换成了球赛”时,有的同学说:“奶奶累了,不愿看了呗!”……总之,没有一个孩子涉及到“爱”的内容,哪怕一个字眼!孩子们的表情是天真的,这确实是孩子们真实心灵的再现,没有掺杂任何伪装的成分。在他们的小小心眼里首先想到的是个人的意志,幼小心灵的概念里还没有渗透进给予他人爱的意识。可见,平时“爱”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里是多么贫乏!

课后,我陷入沉思。可以说现在的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太多太多,千般呵护,万般疼爱,岂不知父母只是机械地单向地去爱孩子,而从不曾教孩子如何爱他人;孩子们则一味地接受、索取爱的甘露,而从不曾从心底培植“爱”,这谈何爱的回馈?善良的为人父母者,可曾想过爱的简单累积岂能等于爱的质量?长期下去,一个连父母、家人都不爱的人,长大以后如何谈得上爱社会呢?

虽然现在社会上下都在提倡给孩子们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注、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但我认为,在提倡这些的同时,更应注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培养孩子对家人、同学、师长乃至整个社会的爱。

《看电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